《东吴学术》坚持精品化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东吴学术》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类杂志,由常熟理工学院主办,2010年5月正式创刊。我刊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双百”方针。以开阔的学术视野,独立的学术立场,前瞻的学术姿态,阐释中国问题,连接国际学术;同时积极展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为繁荣地方哲学社会科学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东吴学术》双月出版,常设栏目有:东吴讲堂、哲学与文化、中国文学、世界文学、东吴研究、学术史研究、学术年谱、随笔与书评等。
《东吴学术》始终坚持“打造精品,精益求精”的发展道路,办刊7年,已经成为南大核心期刊(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学术年谱”栏目在2014年省直重点社会科学理论优秀期刊(栏目)评比中荣获得专栏二等奖,2016年的江苏省社科类学术期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东吴学术》在学报综合类排名第15。截至目前,已有100余篇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全文转载,《2016年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研究报告》显示《东吴学术》转载量位居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期刊转载量第21名。
一、“小地方”与大格局
《东吴学术》由常熟理工学院主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常熟自古崇文重道,常熟理工学院紧跟时代脚步、不断寻求创新发展。《东吴学术》立足地方,放眼国际,从创刊之时就明确“创建优质、高端的学术交流平台”的期刊发展道路。目前,包括瑞典著名文学评论家、诺贝尔文学奖评奖委员会主席、瑞典学院终身院士谢尔·埃斯普马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渥雷·索因卡,哈佛大学荣休教授李欧梵,美国加州圣玛利学院教授徐贲,早稻田大学教授千野拓政等近70位海内外大家已走进“东吴讲堂”,讲堂上的知识精粹陆续刊登于《东吴学术》,以传播学术前沿思想、分享智慧精神。为了吸引和激发优质稿源,《东吴学术》将学术活动和办刊相结合,已成功举办了包括“中韩作家对话•金周荣作品学术研讨会”、“地域与文学——贾平凹文学作品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多个国际研讨会,吸引了来自美国、法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数百名学者齐聚一堂、知识交汇、思想碰撞。活动与办刊双管齐下,相辅相成,使得《东吴学术》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聚集“人气”的同时,优质来稿剧增。《东吴学术》努力为作者和读者打造积极健康学术生态,树立起自己鲜明的风格。
二、“小综合”刊物与专栏精品化
《东吴学术》是哲学社会科学类综合期刊,通过对国内同类型期刊的观察,《东吴学术》在制定自身发展的规划时就明确“高平台、高品质、特色鲜明”的“小综合”办刊目标,辐射文史哲学科学术研究的同时,重点突出品牌栏目的打造与经营。目前,我刊的“东吴讲堂”、“学术年谱”等栏目在学界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东吴学术》“学术年谱”栏目是中国当下文学研究期刊中的首创和独有。自2012年3月始设,在已刊发的三十余篇年谱文章中,有作家的文学年谱,如梁鸿的《阎连科文学年谱》、何平的《范小青文学年谱》等;有著名学者的研究年谱,如金理的《陈思和学术年谱》,张晓琴的《陈晓明学术年谱》等;有海外汉学家的翻译年谱,如史国强的《葛浩文文学翻译年谱》等;还有年谱研究,如邢丽凤的《新世纪文学编年纪事(2001-2004、2005-2007))》等。除此之外,“现当代文学研究”、“东吴研究”、“散文研究”、“非虚构研究”等栏目也是错位发展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重点建设的精品栏目。
三、高端学术平台与服务广大学生
《东吴学术》是高校主办的学术刊物,给学生提供高端、专业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是《东吴学术》办刊一直坚守的。一方面,以“东吴讲堂”、学术研讨等学术活动形式为广大学子搭建一个向学术名家、大师前辈吸收学识、请教学习的平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方法与问题——师生对话会”就是《东吴学术》组织的特色活动,邀请了丁帆、陈思和、陈晓明、程光炜、李森教授等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多所高校的十多位博士针对当代文学史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可用方法展开对话,两代学者、亦师亦友间的观念激荡、头脑风暴别开生面、意义非凡。另一方面,《东吴学术》也为有潜力、勤治学的青年学人提供更多的发表机会。《东吴学术》不以门第论英雄,质量是选稿的唯一标准。目前已有多篇研究生在《东吴学术》上发表的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等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