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常熟理工学院校友袁毓林做客东吴讲堂
5月11日上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毓林应邀来校,做客第73期“东吴讲堂”,为师生作“开放的自我——文科知识分子的多种形象”主题讲演。本期讲堂由常熟理工学院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张幼良教授主持,人文学院部分师生参加活动。袁教授是常熟理工学院校友,本次讲堂也是常熟理工学院六十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
袁教授主要谈了自己对于文科知识分子的形象、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认识。分别以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中国经济学家顾准、中国词学大师顾随、文史宗师王国维、历史学家邓广铭等时贤先哲的事迹为例,说明文科知识分子怎样在社会上安身立命?怎样承担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怎样完成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从而在社会上树立起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实现知识分子自身的生命价值。鼓励年轻学子在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和谋生能力的同时,更加广泛地阅读和涉猎,关心现实、思考人生,从时贤先哲那里获取精神营养,培养更加开放的自我。讲演引起了现场师生的积极响应,互动热烈。
袁毓林,男,1962年2月生,江苏省昆山市人。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常务理事,《当代语言学》、《中文信息学报》、日本《中国语学》等十几家杂志编委。主要研究理论语言学和汉语语言学,特别是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兼及计算语言学和中文信息处理等应用性研究。从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处理自然语言的角度研究汉语句法和语义问题,形成了一种基于认知并面向计算的语法研究的路子。正在进行面向内容计算和信息检索的语义知识资源的研究和建设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和《中文信息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出版著作10部。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北京市优秀社科成果奖和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奖项。1998年入选北京市跨世纪(新世纪)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1999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2015年被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7年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文/刘浏,审核/丁晓良)